传统社会为什么会有养儿防老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父亲送我去车站,然后跟我聊天说让我早点结婚生娃,我记得很清楚,他跟我说“人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就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我突然发现我是他养老的工具。

我说我对你这套东西不care,然后被他说我比他还思想还落后。

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社会都有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反人类的文化,比如“养儿防老”,“重男轻女”,“贞操文化”,“三纲五常”“血亲文化”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在限制人的自由,其实这些东西的背后都是一套儒家给统治阶级开出的一道药方,我们一一道来。

今天,看《陈志武的金融学通识课》里面关于传统养儿防老方面的解释似乎解了我的疑惑。

为什么会有养儿防老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里,人会被当成一种财富的载体,而不是自由选择权利的人,例如非洲部落会把羊和女儿当成财富的象征,谁羊和女人多谁最成功,如果女人多了怎么办,可以用100头羊来换一个女人。而古代中国会把女人拿来贩卖,尤其是灾荒之年,你看电视机里面父母把女儿卖去做婢女,卖到青楼或把儿子送到宫里当太监。

资料显示徽州富商家里的资产表里面记录了一条花了10两银子买了一个婢女。

养儿防老本质上是一种跨期价值交换,就是用今天的钱去投资,等未来你在把收益给我。就好比今天的养老金和保险,而古代金融产品少,并且金融产品要让对方有信任感,比如你今天你缴纳养老保险,因为你信任国家这个载体,相信国家到你老了会给你发养老金,而古代没有这些东西,更别提建立信任了,那会又没有大数据和现如今的科技,所以儒家就搞出了一套孝文化,从思想上给人洗脑,达到控制人的目的。

儒家是这样规范这套体系保证其可行的,首先,靠血缘关系建立信任,并配合“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包括:孝道、礼道、妇道等等,通过这些把不孝的风险降到最低。可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因此儒家通过“仁”和“正名”来保证这套体系可以顺利运转

所谓“正名”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分,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名分会跟着你一生,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每个人的义务和关系确定了,“养儿防老”这套体系就建立了交易的链条。从今天的角度看,子女就是古代社会里面的“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

为什么会有贞操

古代都要求女子守妇道,还有很多朝代通过给妇女颁发贞节牌坊,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养儿防老”这套体系,如果女子不守妇道跟其他男人发生了关系生了孩子,丈夫就可能不认这个儿子,如果这个事情多了,会影响孝文化,而男权社会,丈夫如果出轨,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把私生子纳入宗法体系里,因此古代不守贞操而失贞的女子会被逐出家门或浸猪笼和处死。而反之则会颁发贞节牌坊授予贞洁烈女称呼,但是仅仅是称呼没有实物奖励。这是因为跨期交易对信任要求太高,需要防范对方“逃跑”和“违约”。由于只要儿子是你亲生的,他就跑不掉,在辅以“三纲五常”,会让人放心。

为什么只认血亲

因为血亲的关系是不可变的,是天生的,这种永恒性是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易所需要的。是“养儿防老”的基础,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一个社会越是以人为金融工具,避险工具,就会越依赖血缘关系这种原始的因素。
中国人会认为你是我儿子,你就必然爱我,跟我最亲,我也必然爱你,但是会看淡交流、相互尊重对感情深化所起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家庭父亲对子女威严和不交流。而在发达国家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强调平等关系。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人类可以走出“血亲至上”的传统价值观,不在只认血亲而是重视后天交流。

为什么父母要包办婚姻

其实父母包办婚姻本质还是为了解决“养儿防老”,因为除了血亲关系之外, 夫妻关系就是最正宗的亲情关系了。由于古代没有很好的金融产品来替代父母养老,因此父母就会通过包办婚姻促成两家的联姻,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家庭因为各种变故带来的损失。而这样的就造成了现在的各种相亲只看脸和家庭条件。有的家里女儿多,其父母会把女儿许配给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以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什么时候养儿防老会消失

当人类不再需要儿子也可以把老年生活过的非常有质量时,养儿防老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现如今子女常年在外读书或就业,已经是潜在的“逃跑”了,因此养儿防老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如果经济下滑,统治阶层还是会把这套东西搬出来的。

儒家有没有用

自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至今,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远,至今你仍可以在马路牙子上看到各种孝文化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宣传。

这是因为这套体系对于统治阶级稳定的管理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有研究表明在清朝统治期间,山东收到儒家文化影响,即使是灾荒之年,农民暴动的概率也很低。然而儒家文化对个人约束太多,压制社会活力。

央视之前的采访,这背后说明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国老龄化、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了。很多统治阶层不可理喻的行为和举动,其实只要你从维稳这个角度上来看,你就会知道他到底是想干嘛。比如鼓励妇女发挥在家庭中的作用,说这是中国传统优秀品德,其实并不是什么尊重传统文化,而是说明了中国经济下滑,很多人失业,统治阶层希望一部分女性返回家庭,这样能够腾出一部分就业岗位。比如这个讲要孝顺,不要违逆老人,也并不是什么为了爱护老人,或者是为了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是因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老龄化已经开始成为了一个问题,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过大,所以提倡孝顺。

如果经济景气,统治阶层才不会去提倡什么传统美德,经济越不景气,统治阶层越会拿一些传统的什么价值观说事。

因为要维稳,经济不景气,年轻人赡养老人压力太大,如果因此都不赡养老人,那整个社会会出现大动荡,所以统治阶层才会提倡什么孝顺,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是顽固不化、迂腐的愚孝,但其实在统治阶层看来,这是有实际意义的。

朱熹搞出来的家族宗祠制度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

而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家族宗祠的出现使得儒家这套体系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工具,而是把儒家思想文化演化成一个个实体建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养儿防老”这套能够一袋一代的传承下去。所以这也是是传宗接代的由来。

为什么只嫁或卖女儿而不是儿子

这个其实还是和古代的儒家文化有关,一直以来都代代相传女子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男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未来的家庭继承人,所以女子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未来是别人家的妻子,为其他男人传宗接代的,因此女儿女儿不会反抗,而男子则男子会因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家里的继承人,会有抵触情绪,比如古代上门女婿这类一般男的过去都不会过的太好,原因就是这个,因此男子不利于养儿防老这套的稳定持续传承。

我对孝顺的理解

我觉得可以孝,但不能顺,有的父母的思想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也没什么眼界,顺从他们的意思只会让自己在社会上吃亏以及无法立足,但是这个孝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的,而不是一方把自己看成是一家之主就蛮横不讲合理的唯我独尊,又不会与子女沟通交流,只会打骂子女,这样的家长是非常不合格的,更有甚者是一些父母非但帮不上子女的忙,反而还各种添乱,比如苏大强这类父亲,自己没什么本事,还各种要求,这种父母应该早点远离,不要来往。

我对养老的理解

年轻时自己努力攒钱攒能力,提升自己的见识,自己给自己养老,而不是靠子女,例如保险+养老基金+社保都配上,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储蓄,子女应该是一种感情上的陪伴和沟通交流,而不是理财工具。